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、教授、博導張鳳陽
  每年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盛事。因之,當張鳳陽躋身其中,成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後,學界同仁都特別“羡慕”。
  張鳳陽,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、教授、博導。作為一名資深的政治學專家,他也高興自己能擁有這樣難得的“調查”機會。
  昨日,這位“睜大眼睛”上會的新委員接受了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專訪。他告知,這一年的履職下來,他還真看出兩會背後,不少有意思的“道道”來。
 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谷岳飛 仇惠棟
  政協委員是官嗎?
  ﹃鳳眼﹄看門道
  政協在法理上只是一個輔助性的政治協商機構,而不是決斷性的國家權力機關,指望委員弄個提案政府必須得聽,那就把自己假設成最高決策者了。換句話說,政協委員不是官。
  全國政協委員是官嗎?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可懷疑的——作為能參與中國核心政治生活的政協委員,在公眾印象中,一直是“高大上”。退一步說,他們即使不是官,也應是擁有不少權利和支配能力的一群人。
  當上全國政協委員後,張鳳陽首先琢磨的就是這個問題。引發他思考的是一位記者的提問。這位記者開頭很客氣地問:“張委員,你作為教育界的代表,對某某問題有什麼看法?”作為政治學專家,“代表”一詞讓他高度敏感。
  張鳳陽介紹說,因為有了一次參會經歷之後,跟一些政協委員成了熟人。此次會議報到,幾位熟人見面,總免不了相互問一問:“您準備了什麼提案?”記者採訪的時候,也都提到這個問題。“在眾人眼裡,這是顯示政協委員履職狀況的一個基本表徵。”
  問題出來了,公眾包括不少政協委員都有“抱怨”,委員說是說得好聽,提案也交上去了,但被採納的不多,所以沒什麼用。說得難聽一點,就說委員是“花架子”。張鳳陽“參與式觀察”一段時間後將其中邏輯理清:“政協在法理上只是一個輔助性的政治協商機構,而不是決斷性的國家權力機關,指望委員弄個提案政府必須得聽,那就把自己假設成最高決策者了。”換句話說,政協委員不是官。
  但政協委員的作用或者權利在什麼地方呢?張鳳陽的觀察是,他們的作用不是體現在結果上,而是體現在“政治過程”中。他說:按照現行的規則,政府部門對政協委員的提案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,但不管採納與否,都得給提案人做正式回覆,把理由說明白。
  “其實,只要想到這一層,政協委員發揮作用的空間就不小了。”張鳳陽說,“他們若是盡可能深入觀察和瞭解社情民意,並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,提交一份高質量的提案,負有答覆義務的政府部門想必會感受到壓力。”
  在當今中國,生態環境、收入分配、民生保障以及政府建設等領域的公共問題實在太多,如果委員們的提案在這類問題上反覆聚焦,不斷強化,政府部門感受到的壓力就更大。
  張鳳陽表示,從這個角度來觀察,政協其實就是一個制度化的平臺,借助這個平臺,委員們可以將一些好的建議有效地推入政府系統的政策議程。“這種話語權可不是單純的專家學者能享有的,自然更不必說普通公眾了。”張鳳陽說。
  為何政協委員敢於“炮轟”?
  ﹃鳳眼﹄看門道
  “類聚”在一起的各界別委員,彼此間沒有上下級關係,所以“即使像我這樣的‘場面型’心理緊張者,也可以在平等的氛圍中自由表達自己觀點和見解,不必有看別人眼色行事的思想顧慮。”
  “兩會”的議事方式是張鳳陽留意的另外一個點。在電視畫面上,代表和委員都一樣的——面前擺個話筒,就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某個問題或某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論。但當自己親身參與其中之後,張鳳陽覺察到,實際上,“人大和政協的議事方式很不相同,悉心揣摩,頗有意味。”
  這位政治學教授形象地比喻,人大是以“群分”,而政協是以“類聚”。人代會是按行政區劃組織代表團的,如某某省代表團、某某直轄市代表團等,這就是“群分”;但政協的委員們來自全國各地,按各自的界別結在一起,組成諸如文藝界、教育界、醫衛界、民族宗教界等等,此所謂“類聚”。
  人代會的代表團中,除了省委書記外,還有省長、副省長、市長、副市長,以及相關黨政系統和職能部門的頭頭腦腦。“他們有豐富的黨政管理經驗,滿腦子數據案例,問題看得真切,辦法也有操作性,何況還有秘書班子,所以,他們的發言質量,總體來說是一般的政協委員比不了的,普通的人大代表可能就更比不了。”
  “為什麼更比不了?你想想,那麼多領導端坐在面前,眼睛直盯著你,你不會緊張啊?反正我會緊張。腦子先得加速旋轉,說些什麼好呢?美言肯定得講,但凈是美言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。可是,說了過頭話領導不高興怎麼辦?分寸實在難拿捏呀。”張鳳陽笑著說。
  但政協則不同,張鳳陽介紹,他所在的教育界的政協委員總計111人,分為三個組。他所在組的委員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、高職院校、民辦院校和中學,其中不少是校長、書記。小組召集人就從這些領導中間選任。而且,召集人的職責不過是主持一下本組討論,跟真正意義的“權力”不搭界,何況專家教授平時也不太在乎什麼領導不領導。
  總的來說,張鳳陽認為,“類聚”在一起的各界別委員,彼此間沒有上下級關係,所以“即使像我這樣的‘場面型’心理緊張者,也可以在平等的氛圍中自由表達自己觀點和見解,不必有看別人眼色行事的思想顧慮。”
  這就是為什麼在公眾印象中,代表相對顯得“拘謹”、“慎言”,而政協委員則“豪放”得多、時常“炮轟”的原因。
  好代表好委員是怎樣的?
  ﹃鳳眼﹄看門道
  要有公共關懷加上議政能力。在他心目中,素有“大炮”之稱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是位好委員。
  那麼,什麼樣的代表、委員,才是好代表、好委員?張鳳陽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兩點:公共關懷加上議政能力。
  “首先得有公共關懷”,張鳳陽說:“你不要到這個地方來,老說好話到這個地方來,老說自己本單位的‘小私事’,你得要有公共之心。換言之,你得有公共情懷,你關切至少某一個群體或者某一個領域內,對國家和社會是有益的問題,這是你的本來角色。”
  第二個是足夠的議政能力。張鳳陽說,所謂議政能力是指,“我怎麼能捕捉到這個國家治理過程中的問題——這些問題是實際的、真切的,並且面對這些問題,我通過調研後,還能夠找到一些解決的辦法。這個辦法是政府還沒想到或者考慮不夠完善的,我給它多點參謀、我給它雪中送炭、我給它錦上添花,你的責任就盡到了。”
  “令人欣喜的是,一些政協委員秉持公心,放膽建言,顯得腰板很直,底氣很足。之所以如此,我想,不僅因為參政議政是政協委員的權利,更重要的是,我們身處的時代是一個民主化時代,一個信息化時代。”
  以這兩項“指標”來考察,張鳳陽表示,在他心目中,素有“大炮”之稱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是位好委員。
  “政協會議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透明的舞臺,你在這個舞臺上的一舉一動,電視觀眾和網友們看得很清楚。只要表達了老百姓的正當訴求,真心為國為民做事,公眾就會為你鼓掌點贊。”  (原標題:“觀察員”張鳳陽眼中的全國兩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41leh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